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

認識傳統柴燒窯與柴燒陶藝之美

柴燒陶藝,顧名思義是以「柴燒」作為陶藝創作的一種形式,柴燒的陶藝作品往往給人一種樸拙之美。由於柴燒窯的的落灰結晶、火痕、窯變,使得陶藝作品披上一層天然的色澤、紋路,延展出更加深沉內斂的美感厚度,這就是能讓許多陶藝家著迷的主要原因。
「柴燒窯」不同於「電氣窯」或「瓦斯窯】主要是以木材為燃料,做為火力來源的柴燒方式;其柴窯隨著陶藝家的想法與燒窯方式的不同而建立,像水里的「蛇窯」和一般的柴窯就有很大的區別。
無論柴窯的大小、燒窯的方式,其表現的手法、追求的效果;造就的是「自然落灰」、「火色」、「土感」為主要展現的訴求。
陶土本身獨特的結構與礦物質含量與成分,融合特別窯性與燒窯氣氛所展現的樸拙風味;為柴燒窯的作品獨樹一格歷久不衰。
燒窯的方式目前有「橫焰式窯」、「直焰式窯」、「倒焰式窯」、「半倒焰式窯」四種,水里的「蛇窯」是採用「直焰式窯」;通常燒窯時,以木柴投入窯首之燃燒室,須經三天三夜的高溫燒窯後,再從兩側投薪孔投入木柴,使窯內溫度達到攝氏1100度C之均溫後,靜待室內冷卻方可出窯。據說,每燒一窯約需耗費一萬公斤的木柴。
【柴燒的過程】 (一)、儲備足夠的木材燃料,將各類木材按粗、中、細切割整理分別放置,按照燒窯進度分類並配合投柴口大小方便使用。 (二)、排窯,將陰乾的土坯堆疊入窯。柴燒窯和一般窯燒在土坯的堆疊上大不相同, 主要是在窯內空間如何讓柴火帶動落灰;設計出整窯想要表現的火路。隨著土坯的種類來堆疊,是站立、斜躺、遮擋、特殊效果等細心設想。 (三)、封窯身,柴燒窯的窯門進出方式不盡相同,在土坯堆疊完成後、必須將窯身部份盡量密封與外氣隔絕,僅留下可活動的清炭門、投柴口、側孔及煙道。 (四)、燒窯,依據各式窯種、窯性的差異與陶藝家個人需求來決定燒窯時間的長短,一般約在三到五天左右。期間的投柴量、投柴節奏快慢、火力大小產生與窯內氣氛互為一定相對關係。 (五)、出窯,經過約一週時間、等待窯內溫度自然降溫到人可耐受程度(約在100度以下),即可開啟窯門取出作品。 (六)、作品整理,柴燒作品出窯後,還需要經過仔細審察,處理作品上過度粗糙的肌里加以修飾。
以上是一般柴燒的幾個基本步驟,特別在排窯過程中要強調的是,進窯堆疊作品時,如有雕刻的陶胚作品,要考慮雕刻在陶坯的圖騰文字是要受灰或不受灰;是雕刻作品在設計火路時要花最多時間去思考和體驗的。 由於,有圖騰的陶坯作品有別於一般素面陶坯,在設想好堆疊方式後方可進行燒窯。木材落灰的多與寡、形成灰面的火路設計與位置,都會影響到雕刻時的刀法與深度。 總之,一般素面柴燒作品大致不需要選擇哪一圓面為落灰面,但是雕刻作品卻要考慮很多;比如文字的落灰對比、圖騰的重點面、欲表現的顏色系、使用刀法的深淺與佈局、雕刻的手法。以及在堆疊的位置與火路設計上特別要多花費心思,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。
【柴燒陶藝作品樸拙之美賞析】 下面介紹幾件好友(石碇石山陶人)鄭光遠老師的柴燒陶藝作品分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